(资料图片)

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威胁、恐吓、辱骂行为!近日,全市首例人格权禁令生效。

该案由鼓楼区人民法院作出裁定。被申请人毛某以讨债为名,多次到鼓楼区的刘某家中敲门,并发送短信威胁、恐吓刘某及家人。刘某报警后向法院提出人格权侵害禁令申请,还提交了大量证据,表明自己面临着诸多现实危险。法院裁定,禁止被申请人毛某的威胁、恐吓、辱骂行为。

民法典第997条规定,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害其人格权的违法行为,不及时制止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行为人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

当投诉、报警等路径被堵,打官司时间长、无法及时阻止正在发生的侵害之时,人格权侵害禁令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不久前,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法院开出1万元罚单,这是全省首例违反人格权禁令而被罚款案件,被罚款人无视人格权侵害禁令,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并配文侮辱、诽谤他人,为自己的“按键伤人”付出代价。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在网暴事件中,往往谣言或不实信息一旦传开,受害人便深陷网络暴力旋涡,短时间内难以停下。遭遇网暴的受害者,第一反应往往是申请平台删除或者报警,但一些平台会以无法核实、维护用户言论自由等为由拒绝。除了针对线下的人格权侵害问题,针对线上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近日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在网暴案件中可适用人格权侵害禁令制度。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和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无限放大效应,允许权利人通过申请禁令有效防止损害的发生和扩大,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和现实意义。

江苏三法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启骞介绍,人格权侵害禁令是民法典新创设的一项制度。“人格权禁令具有独立性和实体化的特点,不用依赖于诉讼程序,可以单独提起;并且产生实体法效力。这一禁令将救济和预防相结合,通过及时制止危害行为的持续以实现对被侵权人的现实保护。”朱启骞说,人格权禁令赋予申请人以公权方式实现被申请人权利的禁止,但在司法实践中还需要关注被申请人的言论自由、知情权等权利与申请人权益之间的平衡,以及个人私权与公益的平衡;另外,人格权禁令的适用需要严格遵守民法典第997条规定的“正在侵害或即将侵害人格权,不及时制止将使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这一紧迫性要件,避免过度适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