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中国青年网络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全国大学生婚育观念调查》显示,55%的女大学生将事业稳定作为生育孩子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关资料图)

拼事业,还是生娃?对于不少处于育龄期的职场女性来说,很难判断这是个多选题,还是单选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社《两会青年说》的节目邀请嘉宾共同探寻这一话题:当职场女性事业上升期“撞”上生育黄金期,如何最大程度减少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如何让女性“鱼与熊掌”二者兼得,在收获至爱宝宝的同时,也能够在职场获得人生价值与成就感?

升职还是生娃,别成为二选一的题

“对于职场女性来说,当妈是道坎儿。”40岁的张会敏对这句话深有感悟。

她有两个孩子,大女儿11岁,小儿子3岁。第一次怀孕前,她是一家商超的店长,西服和高跟鞋是她的职场标配,张会敏至今记得自己在会议室里自信地与客户谈判的样子,那是她职场生涯的高光时刻。这一切,在有了第一个孩子后,就转向了另一条轨道。

张会敏总结说:“在职场和生育的矛盾中,最难平衡的就是时间。”最令她纠结的时期是孩子0-3岁时,没有父母支持,带娃压力大;上幼儿园后,如何保证按时接送娃又是一道坎儿;如果宝宝生病了,能请几天假来照顾孩子……这一串串问题,接连困扰着张会敏。

和她一样的职场妈妈,有人在工作与照顾孩子的时间中打转,有人困在背奶的窘境里。

32岁的赵越也是一名职场妈妈,她的母亲可以帮她带孩子,这让重返职场的她少了一丝压力。但回去上班的第一天,她多了一项新任务:背奶。

赵越所在的公司有两个母婴室,没生孩子前,她总觉得“利用率很低”,成为背奶妈妈后,她才发现,“使用母婴室是需要排队的”。

为了能尽快吸完奶回去工作,赵越通常会选择无人使用的会议室“速战速决”。但会议室并不能给背奶妈妈安全感。有一次,赵越在会议室的隔间刚吸完奶,原本无人的会议室突然涌进一大群人开会,看着手里装满母乳的奶袋和摊开的吸奶工具,她骤然紧张起来,蹑手蹑脚地坐在隔间,不敢发出一点声响,直至同事开完会离开,她才悄悄打开门出去。

一个背奶妈妈说,挤奶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能忍受,令她不能忍受的是,为什么职场妈妈不能坦然、轻松地挤奶、背奶?背奶带来的尴尬与困窘,反倒成了职场妈妈的普遍心境。

赵峥是一家公司的合伙人兼客户总监,有时哺乳时间正好赶上开会,在涨奶到无法忍受后,不得不留下一句“我需要吸奶”,飞速离场,留下同事们面面相觑。每逢这种尴尬的时刻,赵峥都打心底里期待社会能多点对哺乳期女性困境的科普,让更多人理解职场妈妈的不易。

“其实,升职和生娃并非只能二选一,职场女性也不必强迫自己成为满分妈妈,放轻松些就好。”赵峥希望社会层面更多考虑职场妈妈的状况,公司和公共场所能修建完备的母婴室,让她们感受到生育友好型社会的体贴与呵护,可以大大减轻职场妈妈的心理压力。

因生育遭受隐性就业歧视不能忍

34岁的逸尘和老公相识7年,结婚4年,没娃。逸尘身边总有亲戚朋友提醒她,“你已经到了该生孩子的年纪”,但她更倾向没有孩子的“丁克”生活。特别是逸尘在职场中发现女性极易因生育而遭受歧视,更降低了生育意愿。

北京一家民企的HR阿雅坦言,考察育龄女性的婚育情况,是公司招聘女性员工的重点。虽然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存在就业歧视,但是职场中依然有一些不成文的“隐性手段”。阿雅透露,HR会通过闲聊或者一些旁敲侧击的提问,让求职者无意中“透露”出自己的真实婚育现状,而对于一些不愿意说明婚育情况的女性求职者,公司很可能直接不予录用。

去年年底结婚的何甜,就职于某世界五百强公司负责行政管理,她的心理压力则是担心休产假回来后自己的岗位被人替代。

25岁的王梓就因为生育被部门边缘化。她曾就职于湖南的一家企业,当得知自己怀孕的那一刻,第一反应是“完蛋了”。原本赏识她的领导,把她从核心部门调离至边缘岗位,做着技术含量低且和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的琐事。直至孩子快两岁时,情况也没有好转。

其间,王梓忍不住多次找领导表达转岗诉求,得到的多半是不痛不痒的回答。这种隐性职场歧视,让她有种焦虑和挫败感。“希望企业能对职场妈妈多些肯定,不要以偏概全地认为女性在当了妈妈后,就不能委以重任,这既没有人文关怀,也不公平。”王梓并不气馁,她相信自己能在孩子和职场间都能胜任,“因为这也是为孩子做榜样”。

27岁的李书晴在刚毕业就规划好了何时要孩子,在她看来,女性生养孩子,“宜早不宜迟”。她更渴望体验拥有一个宝宝的人生感受,“妈妈”这个人生新角色可以带来力量与信心。

虽然领教过职场和孩子带来的两难,但张会敏不后悔成为一名母亲,现在她成了一名保险行业从业者。在她看来,这份工作最吸引自己的是能弹性上下班,她能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还能兼顾职场工作。

下班回家,孩子会和她分享当天的趣事,笑着展示新学会的知识,在家里加班时,孩子在旁边给她鼓劲儿,她感受到那一刻的幸福与满足感。这座城市有无数个她,为母则刚,她们在职场与家庭之间努力打拼,让“软肋”成为“铠甲”。

怎样给职场妈妈“稳稳的幸福”

2023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全方位保障“她”权益。

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张丽云看来,该法的施行对更加全面地保障职场女性的权益具有积极意义。“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后强化了妇女平等就业权保障,明确禁止招录性别歧视情形,加大对孕哺期妇女权益的保护。”张丽云解读道。

各地针对育龄女性就业歧视的问题出台了相关法律条例。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表》中明确提出,对用人单位在招录(聘)过程中以性别为由拒绝录(聘)用妇女,或者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录(聘)用标准,或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降低女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等行为,依法最高可处五万元罚款。

上海市年初开始施行的《上海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中,新增了性别平等统计报告制度、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并要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保障制度。

在张丽云看来,这是一个好的开端,立法从根本上制止职场歧视行为,根除显性就业歧视,对一些“隐性歧视”具有威慑作用。“现在女性的法律素养明显提高,若招聘过程中存在歧视问题,女性可以向妇女联合会、工会、劳动行政部门、当地派出所等相关部门求助,一经查实,劳动单位将按法律赔偿求职者。”张丽云说。

除了育龄女性面临的就业歧视问题,对于背奶妈妈的困扰,国家也放在了心上。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女职工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孕妇休息室、哺乳室等母婴设施,落实母乳喂养促进行动。

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程娇影坦言,职场女性通常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她呼吁,职场要多给背奶妈妈一些实质性的关爱。如配备照顾女性隐私的母婴室,在其间安置着循环播放小宝宝视频的电视,可以帮助背奶妈妈缩短挤奶的时间。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胜慧说,当事业上升期“撞”上生育黄金期,解决职场女性生育难题需要从国家政策到社会、企业、家庭等各方合力。她建议,企业除了相应的职能或经济利益追求外,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给予生育阶段女性更多关照;家庭中,男性要多参与育儿环节,共同承担家务、子女陪伴等家庭事务;女性自身也应树立积极的生育观。

阿雅建议,政府部门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比如给招聘育龄女性的中小企业一些减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将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招聘育龄女性的积极性,也让适育女性不再因为害怕失去工作而放弃生育。

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市律师行业党委副书记齐秀敏看来,只有在兼顾企业利益、女性员工利益的情况下,才能让企业愿意更好地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让生育期的女性员工解除后顾之忧。

在产科执业近20年的程娇影说,倘若能看着一个小生命从蹒跚学步到长大成人,是一件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事。她经常和年轻妈妈说:“每个宝宝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应采访对象要求,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