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一位福州女子在三亚旅游一周后高烧不退、脸上冒红斑,后来确诊为“红斑狼疮”。专家提醒,晒太阳是重要诱因。广东实力中青年医生、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陈荃提醒,随着夏季到来,太阳也越发猛烈,一些免疫性疾病容易出现日光过敏,还有不少常见皮肤病都会因为日晒诱发或加重病情。日常生活中,哪些人尤其“怕晒”?晒伤后应该如何“急救”?我们一一说来。

日晒容易诱发这些病

陈荃表示,日晒容易诱发或者致使一些免疫性疾病加重病情,这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来说表现尤为明显,另外还有皮肌炎、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同为免疫性疾病的银屑病,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日晒或者紫外线光疗改善症状,但有一部分银屑病患者类型是光敏性的,也需要特别注意防晒。“这类疾病的患者在皮肤科并不少见,因为日晒后会引起一些异常的坏死细胞,不只会让皮疹加重,还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系统的症状。”


【资料图】

此外,很多皮肤病的发生,都和光线、特别是紫外线有明显的关系。像黄褐斑、玫瑰痤疮、光线性扁平苔藓,甚至像特异性皮炎、痤疮、脂溢性皮炎等这些很常见的皮肤疾病,都会有日晒后加重的情况,都建议要特别注意防晒。

这些常见皮肤病要防晒

光线照射皮肤后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损害,可归为光线性皮肤病,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日晒伤:当人们在夏天的海边、冬天的滑雪场大量接受日晒,就可能会灼伤皮肤,导致红斑疼痛甚至水疱脱屑,这就是日晒伤的表现,严重的话甚至会出现头痛、腹痛等系统症状,需要口服、注射和外用药物的治疗。

色斑和老年斑:长期日晒也与很多色斑的发生有关,如雀斑、黄褐斑、“老年斑”都是慢性光损伤后皮肤细胞生长异常导致的。现在通过药物、化学剥脱和光电治疗等治疗手段,可以解决大部分的斑点问题,但防晒才是“祛斑”的基础。

皮肤肿瘤:慢性光损伤会破坏皮肤细胞,当受损的细胞增殖异常发生恶性改变,就会出现皮肤癌。很多常见的皮肤肿瘤,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恶性黑素瘤都和紫外线照射息息相关。皮肤癌的表现可能是色素痣、瘊子、红斑,甚于是长期不愈合的伤口,诊断时还需要借助皮肤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B超等设备,可根据患者情况综合考虑,通过手术、激光、药物、光动力疗法等治疗。

光敏性皮肤病:日晒后皮肤发红发痒,出现类似“湿疹皮炎”的表现,很可能就是光敏性皮肤病。只要通过防晒,这类皮肤病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严重的患者光敏感性特别明显,一年四季都需要严格的避光防晒,只要接触光线就发生剧烈的瘙痒和皮疹。

光敏物质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

一些光敏性皮肤病与我们吃的、涂的、接触的物质有明确关系,这些接触皮肤、进入体内的物质有特别的化学结构,紫外线照射后发生结构变化便引发细胞的毒性反应,导致光敏反应的出现。常见的光敏物质包括药物、食物和日化用品等。

很多药物具有光敏性,其中不乏常用药,比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四环素、氯霉素、维生素A等。此外,部分心血管类药(强心药、抗心绞痛药、抗心律失常药、抗高血压药、抗高脂血症药)、抗结核药、抗抑郁药、利尿降压药、消化系统药、磺脲类降糖药以及含雌激素、孕激素的口服避孕药等也会引起光敏反应。

部分蔬果含光敏物质,如呋喃双香豆素,如柠檬、青柠、芒果、苋菜、油菜、马齿苋、芹菜、茄子、无花果等。如果大量进食野菜如苋菜、灰菜后再晒太阳,就会发生“植物日光性皮炎”,全面部肿胀,甚至皮下出血。泥螺含有光敏物质卟啉,食用后再暴露在阳光下也可能引起晒伤反应,发生“泥螺日光性皮炎”。

值得一提的是,化学防晒剂通过吸收紫外线发挥防护效果,但成分结构变化后也有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的情况。

防晒须知

陈荃提醒,在日常防晒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少怕晒的人把全身包得严实,却唯独忘了眼睛。像白内障的发病就与日晒明显相关,所以阳光特别猛烈时,老人家出门尤其建议要戴太阳眼镜。

夏季10:00-16:00是紫外线特别强的时间段,要尽量避免在这个时间段暴晒。

建议在出门前15-20分钟涂抹防晒产品。防晒霜用量要足,全面部的用量为约1元人民硬币面积大小,厚度应达2mg/㎝2。考虑在户外时会流汗,每隔2-3小时需涂一次防晒产品。

需要在阳光强烈时进行室外活动,但又对防晒产品过敏的人群,可以通过衣帽、遮阳伞、太阳镜、防晒面罩等遮盖手段,尽量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阳光下。此外,遮阳帽帽檐的边长最好在7.5cm以上,建议选购 UFP(紫外线防护指数)> 25,UA(透过率)<5%标识的产品。

皮肤被晒伤,如何做急救处理?

陈荃建议,在急性期可以做冷湿敷,一般用冷的纯净水或者生理盐水,沾湿纱布或者用面膜纸厚敷就行,如果过了急性期,有干燥脱屑的话,可以使用润肤剂来恢复被破坏的皮肤屏障。如果在晒后出现皮肤过敏症状,则建议及早就医,不要自己买药涂抹,以免耽误病情。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婉虹 通讯员潘宁

栏目策划/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温俊华、曹腾

指导专家:广东中青年实力医生、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陈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