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第16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迎来最后一天。在这个“正诞日”,备受关注的“五子朝王”仪式、“扶胥号”龙船朝王等活动在广州市黄埔区南海神庙盛大进行,“波罗诞”也迎来最热闹的一日,黄埔千年古码头的繁荣穿越千年历史,在这一刻激荡、共鸣、辉映古今。


(资料图片)

据了解,本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3天共接待游客量近22万人次,“正诞日”恰逢周末,客流量超14万人次,创本届节庆日接待客流量纪录。

黄埔“波罗诞”上演“五子朝王”

在黄埔街坊的心中,“波罗诞”期间最隆重的活动必然是“四方会景”,也叫“五子朝王”。“五子朝王”是将各自供奉在黄埔附近十五乡村的“洪圣王”(即“南海神”祝融)五个儿子的神像,在南海神正诞日(即传说中南海神的生日)一齐抬到南海神庙,拜见“父王”,为其“贺寿”。

3月4日清晨,南海神庙附近“十五乡”的村民先为本村的神像净身,洒上香茅柚叶水,换上新衣,再抬上杠,敲锣打鼓,抬着神像逐坊逐乡去巡游。随后,村民抬着五尊神像,从供奉他们的双沙、庙头、南湾、夏园、沙步等社区出发,向南海神庙集中,给供奉在南海神庙的“南海神”祝融“贺寿”。一路上鼓乐齐鸣,盛装巡游的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热闹喜庆的景象把本次“波罗诞”庙会活动推向高潮。

根据民间传说,“洪圣王”的夫人是“明顺夫人”,生了五个儿子,均以“案”字为名。这五个儿子个个争强好胜,于是南海神给他们起名,从大到小依次为大案、原案、始案、长案、祖案,名字不分先后,平等对待。自明代开始,在“波罗诞”正诞之日,“五案”都由十五乡村民分别抬到南海神庙中庭,向“南海神”祝寿,称“五子朝王”,也称祭海神,一年一小祭,三年一中祭,五年一大祭。

黄埔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朱晓宇表示,2007年,黄埔区恢复“五子朝王”的民俗活动。此后,这一民俗活动便成为历届民俗文化节的重头戏。他表示,下一步,该区将继续扩展“波罗诞”的非遗文化外延,争取让更多市民了解、喜爱并主动传承这些文化。

“十五乡”摆起“流水席”

“可以说,‘五子朝王’活动反映了乡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体现了乡民对民富物丰的追求,是一项朴素而美好的民俗活动。”广州市民间文艺家黄应丰告诉记者,“朝王”后的五子神像回到供奉他的乡村还要热闹一番。有的乡村还舞龙舞狮助兴,像过节一样。

上午“五子朝王”活动结束之后,在位于黄埔区穗东街道庙头村的张氏大宗祠内,众多庙头村村民前来参加“流水席”,场面蔚为壮观。据流水席现场负责人介绍,“流水宴”已开宴三天,“正诞日”当天有400多围桌。在庙头村,“流水宴”的传统至今已持续十几年,每年“波罗诞”村里人都会邀请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吃一顿团圆饭,已经成为“波罗诞”千年庙会中一项极具仪式感和乡土味的活动,对于增进村民感情、推动邻里和谐起到重要作用。

“今年,村民们兴致都很高。”庙头村村民张伯说,“希望国泰民安,年轻人努力争气,老年人身体健康,小孩子都快高长大!总之,烟火气回来了,就是高兴!”

据史料记载,扶胥港在唐代已成为广州的外港,海上交通贸易门户航线至波斯湾、大食国,再向西达东非、红海这条当时世界最长的“广州通海夷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每逢从扶胥古港出海之际,扬帆出海的船舶会先到南海神庙祭祀,祈求“海不扬波”。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南海神庙举办“波罗诞”庙会,周围锣鼓喧天,人潮涌动,来自各地的游客纷纷前来祈福游览。如今,“波罗诞”庙会已延续千年,是广州最大的民间庙会,也是现今全国唯一纪念“海神”的活动。

“扶胥号”献上“龙船朝王”

昔日的扶胥港是古代广州的繁荣外港,南海神庙所在地古称“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就位于黄埔区穗东街道内。波罗诞正诞日当天,举行“扶胥号”龙船朝王活动,在南海神庙古港码头巡游,旨在致敬扶胥古港历史,延续黄埔海丝文化传统。慕名而来的市民一起见证了黄埔龙舟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说“南海神”是龙的化身,旧时波罗庙附近“十五乡”的民众还把龙舟竞渡与南海神信仰联系起来。“龙船朝王”是黄埔龙舟文化里最具特色的一个习俗。每年端午节前,黄埔各村落就会把本村的龙舟都划到南海神庙,将龙头、龙尾及船上的装饰都卸下来,抬到南海神庙里敬奉。这一习俗寄托了当地村民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朴素情感。

2021年,黄埔区成立了区龙舟文化传承协会,希望借此发扬光大本地的龙舟文化。协会负责人介绍说,“扶胥号”龙舟就是发扬龙舟文化的载体。今年,为迎接“波罗诞”,区龙舟文化协会提前排演“龙船朝王”表演。早在2月25日,“扶胥号”龙船就已在番禺龙舟厂进行了进水庆典,并在南海神庙人工湖及庙头涌一带“游龙”。

3月4日下午,“扶胥号”龙船朝王在南海神庙古港码头正式进行巡游,途径南海神庙、南海神庙人工湖、庙头社区、夏园社区、南湾社区等地,市民游客热情欢呼,一同见证“扶胥号”新龙船的独特魅力,现场喝彩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本次“扶胥号”龙船的龙头与龙尾由张伟潮亲手制作。2020年,广州市黄埔区“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成功申遗,张伟潮成为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第24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在以中国的24个节气串起的倒计时环节中,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龙头”带着水花浮出水面,正是张伟潮的作品。

张伟潮介绍,扶胥号的制作中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借鉴了黄埔各村落的文化元素,因此这条龙船不是代表某一村一社,而是代表整个黄埔的龙舟文化。“例如我在创作扶胥号的龙头时,参考了南海神庙的典籍传说,南海神祝融既是火神又是水神,因此龙头上红色和火焰纹饰的元素就比较多。”张伟潮表示,接下来“扶胥号”未来不仅将在端午龙舟节等民俗活动中频频亮相,还会成为许多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活动载体,让更多年轻人能够近距离感受黄埔龙舟文化,让传统文化更好传承下去。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陈钧圣 通讯员:周翼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