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微风不燥,花开满城。正是“春来牛首”的好时节,作家葛亮从中国香港飞抵故乡南京,在牛首山和读者分享由凤凰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两部随笔集《小山河》《梨与枣》。到场嘉宾有诗人、小说家黄梵,昆曲名家、江苏省昆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施夏明。活动由青年学者、资深媒体人周学主持。

葛亮


【资料图】

《小山河》是葛亮的首部随笔集,也是他十年人生的总结。《梨与枣》则是葛亮这些年的阅读收获,书中记录了数十位各个领域的作者,他们既在自己的领域内成为翘楚,又在书写中获得自由和舒展。两本书是葛亮唯二的随笔集,是他创作历程中的横向记录。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郑重。

葛亮作品

葛亮在活动过程中分享道,两本书的创作时隔五年,出版后却有融为一体的感觉,设计师、插画师和责编功不可没。尤其是两本书的装帧设计,在阅读文字之前就能够通过亲民的审美将大家联结在一起。《梨与枣》的主题,是呈现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小山河》的文字背景发生在疫情之前,是一种生活的倒影。文字是无限的,通过文字可以扩大人们内心的世界和空间。梨与枣是两种对人体非常有益的水果,中国的文化、药理,其实是膳食,将调理汇聚于日常,是潜移默化、受益一生的。

活动现场

两本书之间存在着联系,《梨与枣》中有一句话用在了《小山河》的腰封上:终有一日,我们发现生活有容乃大,身居自己造出的山川。在我们自己造出的空间中发现心是无限宽广的,这就是“小山河”的意义。两本书都是我们对于日常、生活见微知著的方式。其中的文字未必描述完整的事件,呈现完整的逻辑,它只是点滴的声音,是在视觉范畴中一瞬间的打动,这就是生活倒影的意义。

现场合影

诗人、小说家黄梵认为,葛亮的文字是中西古今文明的守护者。作家在同一个场景中会有不同的描述,但葛亮的描述多了一层质感。不同于我们强调传统作家的直截了当、干净利落,葛亮的文字不强调事件和行动,而强调表情,同一个表情中有很多情态,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人们依赖于视觉,但视觉会对物质主义产生依赖,这时阅读就起到了作用,文字提供一个场景,内容就难以穷尽,视觉主义在文字中可以终结,让人们从困境中逃出来,这也是文学的意义。书是一个生命,如果不读,它就是在沉睡,每读一次就复活一次。每次阅读触动的地方也不一样,一个人的谦逊、自律都是阅读赋予的。阅读会提供一个高地,给你一双鹰眼,书中提供的认识将点亮阅读者所有的经验。我们缺少葛亮这样的书,他的文字使我们的内心柔化,为我们提供文明的参照。

昆曲艺术家、江苏省昆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施夏明这次也专程从外地赶回南京,赴这场山河之约。葛亮文字引经据典,体现出一种古雅。一件事用娓娓道来、小桥流水的语态叙述出来。他的内心像是一股清泉,有着沉静的力量。我读到作品中有关昆曲和与昆剧院朋友们点点滴滴的片段,尤为感动。他在用文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走近人物的办法就是通过阅读,无论科技如何迅猛的发展,在情感的层面科技无法替代人类,无论是书写者、演绎者,在舞台上、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定是我们深深的情感。

施夏明在现场分享了这些年在舞台上的表演经验,还化身了“侯方域”当场演绎了《桃花扇》经典唱段,引来一片喝彩。

青年学者、资深媒体人周学说道,文学应该由更多的介质来呈现,它可以是流动的,也可以是凝固的。文学无处不在,而南京恰好有丰厚的文学土壤,给了文学在未来无限生长的可能。

活动现场到来的有读书人、爱书人还有高校社团的学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作者和作品的喜爱。

从《小山河》到《梨与枣》,出版方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精心设计、装帧考究,亦古亦今,完美突显葛亮“中西自如,流丽清脆”的文字风格。我们顺着葛亮的“河流”跨越创作的时间、空间,走过他的“山河岁月”。未来凤凰文艺也将出版更多作家的套系作品,驶向更多作家的“河流”,前往更丰富、更深邃的创作源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见习记者 陈燃

校对 盛媛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