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南沙区防洪潮安全系统提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期评审会召开。会议由南沙区水务局组织,多名专家学者在会议现场为南沙区防洪潮安全系统的提升建言献策。会后,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和河海大学签署了《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河海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深化合作,继续提升南沙区防洪潮的安全保障能力。

南沙凫洲水道碧道

建立南沙区防洪潮基础数据图


【资料图】

“南沙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的枢纽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教授唐洪武在评审会上指出,对于南沙区而言,“关乎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防洪潮安全是全面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一环”。广州市水务局表示,将大力支持南沙推进水务高质量发展重大平台建设。

今年2月,南沙管委会和河海大学达成一致意向,同意共同推动大湾区水安全水经济高质量发展交流平台、大湾区水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建设。南沙区水务局组织开展南沙区防洪潮安全系统提升关键技术研究,由河海大学、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

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彬权在项目中期进展汇报表示,项目已完成主体研究任务超50%,并初步形成了四个研究成果:建立了一张南沙区防洪潮基础数据图,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产权的防洪潮模型工具,提出了一组堤防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编制了3个《技术指引》,并从外江、外海、区域三个层面提出了南沙区防洪潮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的整体方案。

会议当日,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和河海大学代表共同签署了《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河海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据了解,这是双方深入贯彻落实《南沙方案》,深化高校与地区战略合作的重要举措,将为南沙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强大动能。

应对海平面上升,南沙需补强薄弱环节

该次会议邀请了三名工程院院士以及多位来自各地水利科学研究院、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珠江水利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针对南沙区防洪潮安全系统提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期成果进行了咨询。会上,专家学者们对项目中期的进展表示肯定,也提出了很多深刻、专业的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作为专家组长,在会上提出,项目的基础数据、实时数据还要进一步地丰富和拓展,为课题研究作支撑;模型和平台的建设要多向数字孪生、双向实时映射和情景推演方面发展;课题不仅要研究水量,同时也要研究水质,避免城市快速化发展后还要花大代价来综合治理水环境;建议加强系统的海绵城市建设,从源头减少水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表示,目前尚缺乏对地下排水管道排水能力的实地调查,建议项目组再补充相关资料,检测排查地下排水管网运行状况,系统性地考虑降雨、汇流、管网排水、河道调蓄的各个环节,打通“梗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春宏和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黄国如均提出,为适应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等因素,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合理的防洪潮除涝标准。胡春宏提到,防洪潮的治理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性的治理,不应局限于南沙区,应该进一步扩大范围,实现与所在区域总体治理措施衔接得当。黄国如则强调项目未来的提升方案必须关注如何将项目研究与粤港澳大湾区堤防防洪能力的提升相结合,提高项目研究的价值。

珠江水利委员会规计处处长陈军针对课题中提出的南沙区域堤防+大型挡潮闸联合防御体系,建议可以将视野范围适当拓宽,对周边水道的分流提出合理优化建议。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赖冠文教授则建议进一步收集南沙区发生过的洪水或台风风暴潮等灾害的相关资料验证现有模型,提高模型预测预报的水平。赖冠文提到,在不影响行洪的情况下,保证一定的红树林规模有利于增强海堤的防浪防冲防台风能力。珠江水利委员会原副总工程师毛革提出要加强生态海堤建设与珠江河口管理的协调性。

当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时,现存治理方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针对这个问题,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严文武和陈军均表示,现有治理方案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风险能力不足,仍需补足补强薄弱环节。

项目组负责人表示,根据专家意见建议,将尽快推进后续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成果的实用性,为南沙防洪潮工程和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水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