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早上,经过一晚上秋雨洗礼,郑州市郊路面洁净、空气清新。7时整,郑州桥工段黄河桥梁车间养修工区工长李小林带领值班的8名工友,攀登上了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开始了一天的日常养护维修工作。郑州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在李小林守桥的郑州邙山头黄河边儿,先后建了3座铁路大桥,时间跨度超过一个世纪。而他和父亲李海运守桥生涯50余年,目前这项履历还在进行着,是我省铁路建设的最佳见证者。

郑州邙山头附近的黄河,图中左为“一桥”,中为“二桥”,右为“三桥”。

李小林和父亲李海运

李小林用望远镜观察铁路桥顶部钢架结构漆皮脱落情况

趁着“天窗”,他带领桥梁工作业忙

左手拿着卷尺,右手掂着锤子,脖子上还挂着望远镜,李小林趁着铁路运输“天窗”,攀上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这里是郑焦城际铁路和京广铁路跨越黄河的共用桥梁,西侧为两线郑焦城际铁路,东侧为京广铁路。李小林拿着卷尺测量隔离缝,不时用锤子对着护栏、地基水泥板敲敲打打。

“隔离缝还是15厘米,和此前量的一样,做好登记……”李小林对身后的工友说。他晃了晃一处栏杆,这些水泥栏杆有些撕口,前几日巡查时,他已按要求上报、维修。

“维修过的地方,也要再仔细检查,看看是否牢固。”李小林说。

从车间到黄河大桥中间,大概2公里路程,李小林他们走走停停,单趟儿大概耗时40分钟。为了查看对面情况,他和工友们还要趁着“天窗”,穿过铁路线,到对面一侧。

“我看桥顶钢结构接口处漆皮脱落了,我用望远镜看看螺丝是否脱落,这次记录好位置、情况,尽快安排工人上去查看。如果螺丝脱落就得抓紧补上,漆皮也得尽快补上。”李小林说。

随着对讲机里传来指令,已有部分高铁车次、货运火车即将通过,李小林和队友们整齐地站在栏杆踏板处行注目礼。

30日当天的巡查,差不多忙了2个小时。

耳濡目染,他师承父亲做了桥梁工

为何入了铁路桥梁工这一行业?谈到这个话题,李小林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他父亲李海运,也曾是一名铁路桥梁工,而且一干就是34年。

“父亲在黄河汛期时,最长的时候,一个半月都没回去,测水一个大铅坠子往里扔,手皮都磨烂了。因为他是党员,啥都要身先士卒,言传身教,我从小耳濡目染,当兵转业后就首选了来铁路上。”李小林说。

在父亲的影响下,李小林始终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郑州桥工段黄河桥梁车间主任王晓兵回忆,2007年汛期,他们组织员工向桥墩周围抛石,抵御黄河洪水的冲击,刚结完婚的李小林二话没说就回到工作岗位上。“抛石这个活比较紧张,需要人手比较多。小林刚请完婚假,结婚是一生中的大事,(但是他)一个电话就跑过来了。”

从需要“抛石”的15米浅桥墩到过洪能力超强的100米深桥墩,从老旧笨重的自制养护工具到现代化机械作业车,李海运、李小林父子俩接力守护黄河桥,也见证了中国桥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黄河岁岁安澜的喜人变化。

铁路“父子兵”见证我省铁路兴盛

位于郑州邙山头附近的黄河,“滩窄岸坚”,从西向东依次排列着京广铁路先后使用的三座黄河大桥。李小林守护的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被大家俗称“三桥”,因为还有“一桥”、“二桥”。时间跨度从1903年到现在,见证着中国铁路建设百年峥嵘岁月。

1903年,时值晚清时期,比利时人考察多处后,选择在郑州北部的黄河上架桥,建成被称为“中国铁路桥梁之母”的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如今,这座桥只有近百个钢铁桥墩排列在漫漫黄水里,以及南端5个桥墩160米桥面,作为历史文物原址保留在黄河风景名胜区里。这是“一桥”。

1958年,黄河洪峰冲塌了“一桥”,京广铁路一度中断。1960年4月,全长2889.8米、设计最高时速80公里的京广郑州黄河铁路大桥竣工通车,接替“一桥”,担起黄河天堑变通途的重担。在此后的54年中,以每天通行数百趟列车的频次,维系着郑州这颗“中国铁路心脏”的跳动。此为“二桥”。

2015年,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正式启用,河南,由此进入城际铁路新时代。作为黄河上唯一一座四线铁路特大型桥梁,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上每天南来北往的列车川流不息,带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传递着城市发展的文明。这正是记者刚刚实地探访的“三桥”。

三座铁路桥的更新迭代,正是我省铁路建设的“跳跃符号”。

交通强省,铁路先行!郑州因铁路而崭露头角,河南因铁路而复兴。如今随着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开通,郑渝高铁全线贯通,从“一”到“十”,从“十”到“米”,河南成为全国首个建成米字形高铁的省份,也是全国唯一按照时速350公里标准达到“市市通高铁”的省份。“九州之地,十省通衢”,河南承东启西、连南贯北,铁路建设日新月异,老百姓感受最真切,归根到底方便了人民的“出行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