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一起因疑似插队引起的纠纷屡次登上热搜榜,一位婆婆和孙女两人在金华一景点旅游时,由于排错队和正常排队的旅客产生争执,视频被发上网后引发热议。事发后,事件中的婆孙二人受到普遍指责,随后其中的孙女也发文解释,试图澄清。究竟是故意插队还是排错队引起误会,可能除了当事人之外已无法说清。不过笔者注意到,两人争执时夸张的表情被网友制作成漫画二次传播,更有甚者将这一形象的制品在网上进行售卖,笔者认为这是明显的侵权行为,谴责不文明行为应注意法律边界。
表情包是青年人盛行在网络空间中的亚文化,是一种对新闻素材的消费和二次加工,既是一种对情绪的表达,在这里也具有一定嘲讽的效果。笔者所看到的对婆孙二人的“二次元”化,虽然对人物表情等元素不存在捏造,但仍然存在夸张和丑化加工,且神情动作非常真实,与两人形成了对应关系。在公共场合失态,且陷于道德质疑的旋涡,确实整个形象不堪,而他人将这种形象二次加工在网络上传播,并非是一种正义,只是一种文化消解和狂欢。
网友群情激愤,可以理解,表达的是对不文明行为同时“理直气壮”的愤怒。表达意见本身,已经起到足够的舆论谴责作用,而有网友搜索二人身份,甚至在现实中发布二人行踪,进一步将事件娱乐化,则超越了边界。使用和传播真人形象的同时存在丑化、贬损他人人格,降低社会评价的行为,可能涉及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将其制作成车贴这种“游街”的行为,更为不可取。
笔者在网上还看到,有商家对表情包添加标语,制作成车贴、袋子等商品进行售卖,明显未经他人同意,出售与形象特征一致的商品,这一行为又涉嫌侵犯肖像权。对此,网购平台也有义务采取下架等措施。
网络道德评判在限度之内,对于个体和公共利益都有合理性,不过一旦极端化、娱乐化则与本身的约束背道而驰,既然法律规定了其评判底线,笔者希望以此建立良性有序的网络道德生态秩序。
评论员 刘浏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