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扬子晚报紫牛头条报道了3名果农卖知识成“顶流”的故事,引来众多网友关注。不少网友留言:“这种课程真好,农民能致富,其他果农也能学到东西。”知识付费为何会成为农业领域热点?农业领域的付费课程存在哪些问题?农民博主创作付费课程时面临哪些挑战?农民购买付费课程时需要注意什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多位专家和果农,看看他们的观点如何?


【资料图】

扬子晚报紫牛头条此前报道

专家解析

知识付费成为农业领域热点 生产实践纯“干货”受农民欢迎

45岁的安徽砀山果农黄永种植果树20余年,凭借分享果树种植技术在短视频平台圈粉50余万。他曾有过创作付费课程的想法,但因为工作忙始终没有实现。谈到果农花钱买课程的目的,他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很多果农缺少技术和正确的管理方法,导致每年种的水果品质不好。“他们想看一些成功经验,以后别再走弯路。因为农业一旦走了弯路,果农的投入和付出无法形成正比。所以他们宁愿花钱买技术来提高自己,这不是一件坏事情,而是一件好事情,是一种良性循环。”

自主创业的水产媒体人陈宏霖,目前也在探索知识付费领域。他认为知识付费不只是在农业领域受欢迎,更确切地说知识付费的赛道逐步下沉到农业领域。“正是因为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看书学习对他们来说比较费劲。看视频课程学习反正降低了门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交流热情。”

“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心中早已扎根很深。网络给对此怀有情怀、基数很大的人群提供了深入了解的便捷途径。”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柏红秀认为,很多知识源自于农民们的生产实践,因而通俗易懂,受到百姓欢迎。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罗锋教授认为,知识付费在农业领域受欢迎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从内容方面来看,课程里的“老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所生产的知识内容都是纯“干货”,不讲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只讲实践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将传统的理论授课式教学简化为最能高效帮助农民实际操作的经验式教学,课程另一端的农民“学生”按照所学知识高效地进行实践并获得成果。

罗锋教授表示,从形式方面看,这类课程的背景不是传统的教室黑板,而是在田间地头,就在问题果树旁讲解,就地取材,问题呈现和分析才能更加一目了然,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学生而言才能更好理解。另外,一节课里一个几分钟的视频,课程体量小,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检索,也能进一步降低学习门槛。最后,不能忽略的是,课程里的“老师”和“学生”有强烈的地缘关系,老师们或说一口流利的方言,或在简介标明自己的所在地,“老乡”的这层关系能增强学生的信任和付费意愿。

果农的付费课程销售量非常可观

把脉现状

农业知识付费前路并非坦途 诈骗、版权等多个问题仍需注意

知识付费的赛道下沉到农业领域后,也引起了陈宏霖的担忧。“越来越多人加入知识付费赛道后,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用户的选择成本变高,也容易被不正确的认知误导导致不必要的损失。”陈宏霖最近看到很多农业诈骗案例,主要讲的是公司传授整套技术流程,包括苗种饲料等,最后农产品包回收,骗取农民的一次性投入外,还害得不少农民倾家荡产。“农民文化水平低,对知识的鉴别能力弱,对一些新型模式的诈骗缺乏防备心,未来这种模式也可能延伸至知识付费领域。”

陈宏霖认为平台应该加强筛选和监管,提高入门门槛,同时引入第三方对知识付费进行筛选和分类,让用户使用得更放心和高效。知识付费博主也尽量交代好使用该技术的先决条件和一些背景,避免一些用户照搬模仿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他提醒道:“农民应该提高警惕心,注意鉴别,让对行业认知比较全面的朋友帮忙把把关。”

罗锋教授也注意到,农民博主要注重保护课程的知识产权,“面对视频被盗、视频内容抄袭等问题,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老师们在维权方面处于较弱势地位。”罗锋教授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农民博主还要注重消费者的体验,购买课程之后的售后服务保证也需要平台及销售者的重视,“网络诈骗、课程内容专业性不强、经验教学与地域相关性大等问题都可能造成矛盾和问题。”

在罗锋教授看来,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消费者在付费学习之后能否真正解决自己在农业种植方面遇到的问题,农民不仅仅需要学会这些知识,还需要学会具体的植保解决方案和系统的解决方案。“就目前的课程内容和服务来看,几分钟或碎片化的视频教程很难解决系统性问题,这一点还是有欠缺的。”

罗锋教授建议,农民博主在付费课程的创作上要往多元方向发展,既要有轻量化的经验式教学内容,也要有系统性的专业课程。“平台方面也需要注重对课程的知识产权、版权的法律保护,对交易流程中可能出现的诈骗、纠纷等问题进行预警监督。”

“很多课程会出现内容上的雷同、应对具体问题时的学术理论性不足等问题。”柏红秀教授认为农民博主应该选择个性化、差异化的道路,“他们讲授知识深入浅出,同时要自我拓展,及时主动地提升专业知识的学术理论性和深刻度。他们也可以与相关农业专家建立深度知识合作,形成产业新型联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闫春旭 实习生 张静萱

校对 徐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