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管护繁忙。

近日,在重庆市彭水县平安镇长坪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工人在地里一字排开地除草劳作,一垄一垄从黑色薄膜中“破土”而出的天门冬新芽,一行一行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视野的尽头。

近年来,平安镇长坪村采取“合作社+大户+村民”的方式种植中药材,从购置种苗到回收成品,整个过程链条完整,农户积极性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撂荒地变产业基地

高效盘活土地资源

陈如芝中草药专业合作社是长坪村最具代表性的中药材发展主体,整合撂荒地,种植天门冬、黄精等中药材300余亩,带动村民常年就近务工100余人,预计每年亩产纯利润4000元左右。

“村里大部分年轻壮劳力都外出务工,村里土地很多都成了撂荒地,我把这些荒地流转过来经营,杜绝土地资源闲置。”陈如芝中草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大奎说。

如何不让撂荒地闲置?胡大奎想到了发展中药材天门冬,该药材需定植2-3年才可采收,它是一味补阴药,具有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的功效,既可以入药,也可以入菜,食药两用。

胡大奎投入、经营快两年了,心头没谱。这段时间趁着除草,看到这个“半成品”长势良好,心里才有了底。胡大奎介绍,“这些中药材今年5月份才种满两年,明年采收,市场收购价2块多一斤,且销路也有保障,效益我很有信心。”

将撂荒地变成产业地来发展,多维度降成本稳收益,让胡大奎信心满满。目前,天门冬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村民变产业工人

就近务工富腰包

天门冬栽种、管护、采收整个生长过程都需要工人,其中除草、施肥、固土、覆土、整枝等管护工作更是常年需要用工。

长坪村村民大部分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剩下的弱劳动力,大多在家务农负责照看老人和孩子,收入十分有限。自胡大奎开始发展中药材种植以后,从栽种、每年2次除草、一年3至4次施肥,带动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了村民收入。

村民周甫素说:“这个活轻松,就是除草、施肥、覆土之类的农活,去年我在这里干了不到40天,就挣了3000多元钱。”

村民田习维介绍,工作时老板负责接送和包饭,他去年在这里挣了1万多元。

普通工人80元一天,翻土这种稍重的活请壮劳动力,100块钱一亩地,合作社负责提供打土机器和燃油。去年一年,胡大奎劳务支出了13万元,他说:“我自己发展产业,也可以带动就业,增加大家收入,说到底还是要大家一起富裕。”

种植户和产业工人相互成就,中药材种植让农民变产业工人。在乡村发展产业丰富了就业渠道,增加了村民收入,中药材成了富民的“金疙瘩”。

政策强力支持发展

村民信心越来越足

去年,胡大奎将天门冬一下种,彭水县农业农村委就开始进行了验收,核实种植面积和中药材株数,对每亩一次性补贴2000元。同时,还有相应产业路补助项目。

胡大奎介绍,他们村海拔900米,很适合种植中药材,种植按照技术人员说的要求来,每亩多少株,间隔多远,都符合标准,且每亩都有种植补贴,降低了成本,再加上产销没有后顾之忧,现在彭水的中药材产业已经很具规模。

撂荒地变产业地,提高了效益;村民变产业工人,丰富了就业渠道;多元化政策加持,增加了信心。在长坪村,中药材是村民眼中的“金疙瘩”,成了强村富民的好产业。(李绍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