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圣殿前190多年树龄的龙眼树


(资料图)

“8月3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纪念馆给我寄来贴有‘农讲所’字样的龙眼,还有这棵已190多年的龙眼树的来历……我作为当年学员的后代,品尝了龙眼,我将赓续红色血脉。”

杜松寿侄子杜明科

这是第六届广州农讲所学员杜松寿的侄子杜明科在自己朋友圈里的一则分享。照片里,他和家人手里捏起小小的龙眼果,让人不禁感慨那些流逝的岁月,不灭的精神。

农讲所纪念馆给学员后代们寄去的这些龙眼,是从位于崇圣殿前西侧的大龙眼树上摘下的。时值龙眼成熟,高大的龙眼树上果实累累,树下浓荫如盖,点缀在古老的红墙黄瓦之间,是别样的景致。

龙眼树见证光辉岁月

在农讲所,很多人从这几棵龙眼树下走过,但可能并没有着意去联想它们与中国革命史上那一段光辉岁月的关联。农讲所纪念馆馆长颜晖介绍说,据当时学员们的回忆,当年教员常与学员们在这些树下谈心谈话。它们正是那些热血激昂的日子的见证。

2023年7月底8月初,“大地星光 广州农讲所学员足迹寻访”团队在颜晖馆长的带领下,前往陕西。当年,一共有16位陕西籍青年在广州农讲所学习。当寻访团队的车辆行驶在榆林、绥德、渭南的大山之间,越过滔滔黄河、渭河、无定河,总是令人忍不住去想:当年是怎样的力量,支撑着这些年轻人仅凭着双腿,走出在今天仍令人颇感难行的大山,从雄浑壮阔的黄土高原,前往陌生的、千里之外的珠江之畔?而当他们看到龙眼这种果实时,又是否会怀念起家中树上的马枣、红杏和柿子?

寻访中征集宝贵资料

此次行程,农讲所纪念馆从多位农讲所学员后人手中征集到了数量可观的学员物件、文献,还首次搜集到了部分学员的照片等宝贵的图像资料。这些收获,是农讲所学员后人们对先辈精神的珍视与传承,也是纪念馆工作人员孜孜不倦努力、铺垫的结果。

数年来,农讲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寻访了北京、广东、内蒙古、陕西、江西、河南等多个省份的学员后人,一点点地重新丰富和完善着广州农讲所约800位学员的档案数据库。每当一件新的物件,或几句未曾见过的字迹被发现,总能引来由衷的欢呼。许多沉淀在老屋、旧居中的资料,也在寻访中重新与人们见面。

以龙眼为媒牵起今昔

当年第六届农讲所学员在广州学习的时候,正好也是龙眼成熟的季节。在今年的寻访中,农讲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首次提出了以龙眼为媒,牵起学员和学员后人,牵起历史与今天的想法。纪念馆文物保管部副主任魏雅丽说,寄送龙眼的果盒是专门设计定制的,一共41盒,每盒重约2斤。8月2日,龙眼寄出,第二天很多学员后人就收到了。

学员马致远的孙女马乐群说: “广州,陕西,相隔千里。千里送龙眼,礼轻情意重。也感谢咱们的爷爷,让后代有缘份聚在一起。”

刘友珊孙女刘丽丽

“我把龙眼分享给了我姑,还有老同事、老同学及朋友,”学员刘友珊的孙女刘丽丽说,“让身边人也感受这份情谊。”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柯楚彬

图:农讲所纪念馆提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