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距离2023年的春节越来越近了,人们期盼能够过一个有“年味”的春节,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年味”正在消失。
网上把“年味”消失最主要的原因归结于烟花爆竹被禁放,并出现了“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影响不大”等错误认识和言论,甚至还曾有“燃放烟花爆竹可防新冠”的谣言。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若干年前,每每入冬,雾霾锁城之景席卷各地、频现眼帘;适逢节庆,“噼里啪啦”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之所以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主要就是因为烟花爆竹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首先就是烟花爆竹中常见的木炭粉、金属粉末等物质燃烧后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及金属氧化物的粉尘和烟雾,对呼吸道产生刺激。特别是二氧化硫进入呼吸道后,因其易溶于水,故大部分被阻滞在上呼吸道,在湿润的粘膜上生成具有腐蚀性的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不仅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引起或诱发哮喘、支气管炎、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疾病。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炎的病人受影响会更大。
有关实验数据显示,室外集中燃放烟花爆竹与室内吸一支烟所产生的 PM2.5浓度相比,前者是后者的约1.5倍。同时监测数据表明,集中燃放时段 PM2.5浓度会瞬间激增,有时竟达几十倍以上, 严重的甚至被“炸”到“爆表”,在不利气象条件下,会对区域空气质量造成“毁灭性”影响。尤其是在冬季,随着气温下降,哮喘、肺气肿、肺炎等病高发,老人小孩抵抗力进一步减弱,加之新冠感染对肺部的损害,燃放烟花造成的空气污染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其次就是烟花爆竹会产生非常大的噪音,产生噪声最高值可达 150 分贝, 接近人体承受度的两倍。现在我国许多小区的楼房建设的都非常密集,如果在除夕夜家家都燃放烟花爆竹的话,巨大的噪音将会对周围的住户造成影响,还很有可能会因为燃放烟花爆竹而产生周围居民的不满情绪。
最后就是烟花爆竹很有可能会危及到人们的安全问题。烟花爆竹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如果在家里存放不当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家庭成员受伤。如果燃放的烟花周围有干草或者树木的话,还很有可能会造成火灾出现。同时,燃放烟花爆竹对自然资源也会造成极大浪费。 据不完全统计,未禁放时从除夕夜到初一早晨,江苏全省环卫部门清扫清运鞭炮屑 3000 余吨,用于做这些鞭炮的纸张需要消耗近10万棵3米高的树。某种程度上,爆竹声便是伐木声! 同时,燃放产生的大量垃圾,严重损害环境卫生,影响市容市貌。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有关部门便出台了相关的政策禁止人们燃放烟花爆竹。违反规定很有可能会面临一定的罚款,问题严重更有可能会面临牢狱之灾。
鞭炮声声、雾霾重重这样司空见惯的场景,这几年已渐渐消失。据了解,2021年江苏全省禁放区面积 8755.7 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 8.2%,近期,各地持续推进烟花爆竹禁放区域调整优化,加大禁限放管控力度。
目前,不少城市设置了烟花爆竹燃放点,即便这样因烟花爆竹产生的安全事故也不计其数。安全问题无小事,因此我们一定要遵守相关规定到指定的烟花燃放点燃放烟花爆竹。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表示,古代一般是“爆竹三声迎新年”,烟花在唐宋之后兴起。现今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已不同于过去的民俗,而是被扩大化了,婚丧嫁娶、门店开业、乔迁新居或庆生考学 ……都成为放鞭炮的由头。在“乡土中国”城镇化率近 65%的今天,源于农耕时代的传统爆竹燃放习俗,面对快速的城市化与现代化, 应该如何实现“华丽转身”,又将沉淀出怎样“除旧迎新”的记忆?
“心肺之患”引爆民意之变,少一点燃放、少一点污染,让烟花爆竹不再是“会呼吸的痛”,已成共识。
事实上,燃放鞭炮的习俗也是因时因势而不断演进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从回归民俗、发扬民俗的角度出发,燃放鞭炮的民俗也正面临着革故鼎新的嬗变。实现传统习俗与现代治理共融,促进民意理性的成长,是一道治理考题。尊重多元需求,选择无污染的电子鞭炮、 电子烟花,这样喜庆元素未变、文化要素未改,也可以完成 “中国式的表达”、传统年味依旧,既尊重文化传统、又维 护公共权益、还增添了“节日蓝”,不失为一个好的选项。
辞旧迎新,不仅是时间在流转,更应该是移风易俗的过程:辞去旧传统、迎接新风尚。要年味儿、不要“火药味儿”,要使民俗传承下去,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焕发活力,需要从内心尊重文化传统,而不仅仅是沿袭传统的表面形式。在推进电子烟花、电子鞭炮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继承、发扬、拓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民俗,如写春联、挂年画、赏花灯、猜灯谜等,同样都是文化符号,也可以营造浓郁的节日气息, 照样可以凸显年味儿、彰显仪式感,给节日注入新年味、新仪式,增添低碳环保的新内涵、新风尚。
蓝天下的一张张笑脸,比烟尘呛人、碎屑遍地更能体现新年新气象。期待有一天,绿色环保的新风尚,将成为新的记忆、新的乡愁!
校对 盛媛媛